当一部电影承载了太多期待,它的坠落往往也格外沉重。几个月来,整个华语电影圈的目光,似乎都聚焦在陈可辛执导、章子怡复出的鸿篇巨制——《酱园弄·悬案》之上。 从万众瞩目到戛纳亮相,再到“半个娱乐圈”的明星阵容,它几乎集齐了所有“爆款”元素。 然而,当这部被寄予厚望的暑期档“王炸”开启点映,现实却给狂热的市场浇上了一盆冷水。 上映3天票房堪堪破千万,豆瓣评论区更是被一星差评淹没。“虚伪”、“割裂”、“年度失望”……尖锐的批评声此起彼伏。人们不禁要问,手握一把王牌的陈可辛,究竟是如何打烂的?这艘星光熠熠的巨轮,又在哪个环节触了礁?
一、伪女权的精致陷阱:当女性崛起沦为空洞口号 《酱园弄·悬案》的核心卖点,无疑是其“女性主义”的叙事立场。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民国奇案,讲述了长期遭受家暴的詹周氏(章子怡饰)反抗并杀害丈夫的故事,并打出了“GirlsHelpGirls”的宣传口号,试图抓住当下最热门的社会议题。 遗憾的是,许多观众走出影院后的第一感受却是“被骗了”。影片非但没有展现出女性觉醒的力量,反而陷入了一种对苦难的奇观式展演。
电影用大量篇幅、甚至带有“男性凝视”意味的镜头,不厌其烦地描摹詹周氏的惨状:被丈夫打、被债主欺、被警察(雷佳音饰)揍,甚至还要与猪肉搏。 这种对暴力的过度渲染,非但没能激发观众的共情,反而透出一种创作者高高在上的冷漠。观众想看的是受害者如何燃起反抗的火种,探寻其复杂的内心世界,而电影给出的蜕变却仅仅是剪掉长发,人物的主观能动性被完全架空。
讽刺的是,片中雷佳音所饰演的警察角色,其内心的贪婪与挣扎,反而比女主角更为丰满立体。一部本应是大女主的觉醒史诗,竟拍出了大男主的人物弧光,这无疑是对影片定位的巨大背叛。 更让影片“女权”内核崩塌的,是其对“女性互助”情节的草率处理。杨幂饰演的狱中大姐大王许梅,上一秒还是个连死人金牙都撬的狠角色,下一秒就对詹周氏莫名示好,其动机和转变缺乏合乎逻辑的铺垫。 赵丽颖饰演的进步女作家西林,更是在未了解全貌的情况下,仅凭一次庭审就断定詹周氏无罪,并当庭怒斥司法不公。
这种“工具人”式的帮助,显得既悬浮又生硬。 导演似乎认为,只要让女性角色站在一起,喊出几句激昂的口号,就能构成“女性力量”。殊不知,这种缺乏情感基石和逻辑支撑的“强行互助”,只会让影片的立意变得如同沙上建塔,一推就倒。它不是真正的女性主义,而是一种消费女性议题的投机行为,将深刻的社会问题简化为廉价的戏剧冲突。
二、章子怡的独角戏与明星们的“集体失焦” 如果说《酱园弄·悬案》还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,那一定是章子怡的表演。在剧本全面崩盘的情况下,章子怡以一己之力,撑起了角色所有的信念感,贡献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演技。 当被警察拖拽时,她匍匐在地,眼神空洞麻木,每一次喘息都传递着身体的极度虚弱与对生的本能渴望。被逼到绝境时,她猛地回头咬住对方的手腕,猩红的双眼中迸发出的是绝望、恐惧、冷漠与一丝求救交织的复杂情绪。 在她的演绎下,詹周氏不再是一个符号,而是一个有血有肉、令人心碎的灵魂。可以说,章子怡是这部电影唯一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然而,一部电影的成功,终究不能只靠一个演员的“高光时刻”。《酱园弄·悬案》最大的问题之一,就是明星阵容的“集体失焦”。影片仿佛一个巨大的“演技拼盘”,每位明星都带着自己的表演习惯和粉丝期待而来,却未能真正融入故事的肌理,最终导致了人物群像的极度割裂。 备受期待的赵丽颖,其文艺的作家造型与影片的时代质感格格不入。庭审戏中,她的台词处理方式如同在演话剧,腔调刻意,眼神空洞,未能传递出角色应有的坚定与力量。杨幂的角色本有极大的挖掘空间,但影片给出的故事线过于单薄,而她本人也未能演出监狱大姐大的气场,表演痕迹过重。
此外,王传君的夸张,雷佳音的东北口音,易烊千玺的“气泡音”……几乎每位明星都像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,奋力展现“我很会演”,却唯独忘记了与角色和故事融为一体。当所有人都想“艳压”时,最终的结果就是无人能真正服务于电影本身,一场本应是火花四溅的飙戏,变成了一场貌合神离的尴尬集会。
三、陈可辛的“失手”,敲响了谁的警钟? 陈可辛的这次“翻车”,并非偶然,它深刻地折射出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些浮躁弊病。将一部电影拆分成上下两部上映,本就透露出资本运作的精明算计,而如今呈现出的质量,更是让这种算计显得无比刺眼。
《酱园弄·"悬案"》的失败,为所有迷信“流量公式”的导演和片方敲响了警钟。它提醒着整个行业,观众的审美早已今非昔比,任何试图走捷径、蹭热度、空喊口号而忽视故事内核的创作,终将被市场无情地抛弃。
陈可辛或许依然是中国最顶尖的导演之一,但这一次,他显然低估了观众对真诚与深度的渴望。而《酱园弄》从万众期待到口碑崩盘的经历,或许将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,警示着未来的中国电影:回到故事本身,尊重观众智商万通资本,永远是唯一的出路。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